部分抗日剧成科幻剧,身怀绝技、以一当百,飞刀敌炮火、徒手撕鬼子……
人民日报:抗战历史 岂能笑谈
新的一年,抗战剧依然有增无减。有编剧直言,“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据统计,2012年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2012年使用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鬼子……
这一现象在佐证抗战剧“火爆”的同时,也折射出不少问题,如网友所说的,“抗日剧三宗罪: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事实上,这些问题都还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弊端在于抗日剧已经成为了消费的对象而非唤醒公众记忆和激发爱国热情的艺术。
且不说电视屏幕能否容纳下的问题,单就一个质量恐怕就足以让业内外诟病。要命的是,如果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再多的抗日剧意义何在呢?
为了出新出奇,胡编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观察可知,不少抗日剧的细节将残酷的战争进行了游戏化的处理,把严肃的抗战史变成了玩闹的把戏。除了一时的搞笑外,鲜有价值可言。有些抗日剧被拍成了科幻剧,主人公个个身怀绝技,能够以一当百,飞刀敌炮火、徒手撕鬼子,“雷人”剧情一拨接一拨,令观众大跌眼镜、倒吸凉气。由此,所谓的纪念和反思就被一种游戏狂欢所掩盖,电视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就在娱乐中被大大消解了。
抗战剧所要求的历史真实、现实主义所具有的审美追求是这类剧目的根基,过度的传奇化、浪漫化与游戏化的创作倾向,降低了抗战题材电视剧应有的精神品质与艺术格调。“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的实质是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影响和侵袭的结果,是商业和利益至上的结果。
但是,在历史的版图内,有些板块可以戏说,有些板块却需要肃然视之、严谨以待,由不得半点调侃、一丝编造,如果连关乎民族存亡、涉于国运兴衰的历史篇目,都可以无所顾忌地信笔涂鸦,都能够没有依据地随意改写,不仅是对文化创作的亵渎,更将对下一代国民的历史观产生莫大的负面影响。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远远超出和平年代人们的想象,认真创作出尊重历史事件、尊重历史人物的电视剧精品,将中华民族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每一个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须知,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朱四倍